close
[狂降]我們的歐洲理想旅店100-哪裡買

走入大絲路北非段:摩洛哥世界遺產紀行

百萬規格、四大卡司、耗時兩年製作
作者 林婉美×審核 黃建忠×攝影 王慶中×攝影 咖啡因

內容簡介

  摩洛哥的所在地位於非洲和歐洲之間,來往的一處進出點(交通要道)。它也有著猶太人生活的歷史遺跡。摩洛哥其實是一個擁有古老文化、神秘而爛漫的國度。

  作者林婉美親自一步步走在這塊浪漫的國土上,用她獨到的眼光,將這片土地上的一景一物透過本書呈現給讀者。

  書中分區為讀者介紹摩洛哥各地的歷史遺跡與現今的人文風情與都市風貌,有古城曲折的市場巷弄、比愛情海的景色更豐富的海港小鎮或山城、摩洛哥第一大城卡薩布蘭加綿延的歐式建築及悠然行駛的地面電車,書中都附上許多精彩的攝影照片。讀者只要閱讀本書,一個兼具古老文化與華麗建築的爛漫國度—摩洛哥就呈現在你的眼前。

  日落之國與摩爾風格

  外來的訪客最常以「充滿異國情調」來形容對摩洛哥的印象,然而,摩洛哥的豐盛如何能夠盡述?

  複雜的歷史際遇,造就了今天極為多樣性的摩洛哥;阿拉伯 – 伊斯蘭、安達魯西亞 – 尤太、歐洲、黑色非洲等文化都在此和柏柏文化相遇,結出的纍纍果實各自綻放著不同的丰采。

  柏柏人是馬格里布的原住民,希臘神話中吸收了部分的柏柏傳說,而摩洛哥就是希臘神話中的極西之地。羅馬帝國時期基督教先傳入北非,後來柏柏人分別出了一位教宗、一位羅馬皇帝,以及一位重要的神學家。七世紀阿拉伯人帶來伊斯蘭教,柏柏人很快就加入阿拉伯人,跟著一起渡海征服了伊比利半島。由於在阿拉伯人的統治下受到不平等的待遇,生性堅韌而強悍的柏柏人不出半個世紀就把阿拉伯帝國永遠趕出了北非;此後柏柏人逐漸與阿拉伯人融合,阿拉伯文化隨著伊斯蘭教而成為主流,但無可避免 地出現柏柏化的特徵,成為「柏柏化的阿拉伯文化」,例如摩洛哥通行的阿拉伯語分支是公認最難聽懂的。摩洛哥各朝代在阿拉伯與柏柏之間輪替,漸漸變得不分彼此,不過統治者都必須得到各地柏柏部族勢力的支持,而各部族間不時發生衝突,因擁立不同蘇丹而生的內戰更是家常便飯。

  18世紀以前摩洛哥的領土最北包括了伊比利半島大半,東至今突尼西亞,向南達到今馬利境內。15世紀末伊比利半島上的非基督徒遭到驅逐,當時這些穆斯林和尤太人同被稱為摩爾人,這群難民為摩洛哥帶來了安達魯西亞–尤太文化,或稱摩爾風格,至今已是摩洛哥建築、藝術的註冊商標。

  無法忽視的柏柏人、尤太人與法國人

  以色列建國時,阿拉伯世界一半以上的尤太人都住在摩洛哥,而今天在摩洛哥的各大城市也都看 得到尤太社區的遺跡。

  鄂圖曼帝國興起後橫掃地中海,唯獨被摩洛哥擋在國界之外,歐洲進入大航海時代,摩洛哥距離歐洲最短的航線還不到 15 公里,於是首當其衝,成為列強蠶食鯨吞的目標,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國等陸續佔領沿海重要港口,歐洲文化開始浸入摩洛哥。

  1912 至 1956 年摩洛哥淪為法國的「保護國」,柏柏人在南北內陸堅持抵抗了 21 年,逼使法國人把首都遷到沿海的拉巴特。首任法國總督萊亞歐提(Hubert Lyautey) 熱愛摩洛哥文化,在帶來現代化的都市計畫與建設時,還特意配合當地的文化傳統,並為摩洛哥建立現代化的學校體系,甚至指定自己死後葬在摩洛哥。今天在摩洛 哥的各大都市都可看到法國人當年精心規劃的新城區,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歲月依然不見老舊,和歐美相比也不顯遜色。

  同樣被法國殖民,鄰國阿爾及利亞苦戰七年多、付出 30 萬人命才爭取到獨立,摩洛哥卻幸運得多,兵不血刃就讓法國歸還主權,足證法國人對摩洛哥情有獨鍾。如今憶起這一段殖民歷史,摩洛哥人似乎少有怨恨,法國是 最親近的盟邦,大都市的摩洛哥人也以講法語為高尚,連國王也到法國留學。

  不一樣的伊斯蘭國家

  摩洛哥是一個很不一樣的伊斯蘭國家。伊斯蘭教傳到摩洛哥,就變成「摩洛哥式的伊斯蘭教」,雖然在名義上屬於遜尼派,卻和什葉派一樣盛行蘇菲主義以及 陵墓朝聖;伊斯蘭教在許多地方還融合了柏柏人的傳統習俗,各地穆斯林的穿著南轅北轍,而摩洛哥王室也以穆罕默德聖裔血脈作為永續統治的重要基礎。

  「阿拉伯之春」從北非席捲整個阿拉伯世界,摩洛哥卻似乎因為宗教與國家的關係一直與時俱進,因此雖然和起火點突尼西亞近在咫尺,受到的衝擊卻極小。遜尼派極端組 織「伊斯蘭國」在所有遜尼派伊斯蘭國家內部都有極大的影響力,唯獨到了最西端的摩洛哥就銷聲匿跡。摩洛哥也是海尼根啤酒廠在非洲主要的生產基地之一 ( 啤酒和軟性飲料都是摩洛哥的重要出口產品 ),連王室也參與投資。而當今的摩洛哥王妃不戴頭巾,在伊斯蘭世界裡可說是驚世駭俗,她推動穆斯林一夫一妻制、提倡科技的應用,公開主持服裝秀和各種公益活動,和約旦王妃作風相近,動搖了整個伊斯蘭世界的女性地位。

  旅遊資源多元豐厚

  摩洛哥的自然景觀也和歷史文化同樣豐富多元,擁有非洲最宜人的大西洋度假海濱、最理想的衝浪與飛行傘海灘,早已是名副其實的歐洲度假村;亞特拉斯山 有峽谷、瀑布與滑雪場,南方更有撒哈拉沙漠的美麗沙丘。豐盛的人文與自然條件,也使摩洛哥在二十世紀與西方的文化界密切連結。許多畫家、作家、音樂家、劇 作家、時尚設計師都在摩洛哥長住,從1950 年代美國「垮掉的一代 (Beat Generation)」作家,到 1960 年代的嬉皮,都視摩洛哥為海外樂園。除了歐威爾之外,《小王子》的作者法國作家聖修伯里 (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與台灣的三毛也都曾住在摩洛哥的撒哈拉地區。此外摩洛哥更是歐美電影中「異國情調」背景的最佳來源,不論你屬於哪個年代,都經常在電影中見到摩洛哥,摩洛 哥也自然而然成了歐美明星巨富最喜愛的度假去處。近年來摩洛哥的電影節、音樂節都是非洲最具影響力的盛事。

  法國人在摩洛哥的都市建設從不拆除原有的老城,總是在旁邊另建一個新城區,因此每座城市幾乎都有新舊兩個城區,所有的古蹟也完整保留下來。摩洛哥都 市的新城區和歐洲沒什麼不同,揉合摩洛哥風格的現代建築爭奇鬥妍,多半也出自歐洲建築師的手筆。走進老城的曲折巷弄,摩洛哥之旅才算真正展開,歷史悠久的 市集裡有摩洛哥最出名的皮製品、傳自安達魯西亞的珠寶、雕刻,以及非洲最佳美食……。

  摩洛哥的豐盛,怎麼說也說不完,而最精華的歷史古蹟與文化遺產,都將在 書中娓娓道來。

  三毛把撒哈拉沙漠比作是她「前世的鄉愁」,簡簡單單地一語道出了旅行的最高意境。地域或許遙遠而看似無關,但是摩洛哥豐美的景色,依然能夠輕易觸發你我內心最深處的感動。

  林婉美親自一步步走在這塊浪漫的國土上,用她獨到的眼光,將這片土地上的一景一物透過本書呈現給讀者。

  書中分區為讀者介紹摩洛哥各地的歷史遺跡與現今的人文風情與都市風貌,有古城曲折的市場巷弄、比愛情海的景色更豐富的海港小鎮或山城、摩洛哥第一大城卡薩布蘭加綿延的歐式建築及悠然行駛的地面電車,書中都附上許多精彩的攝影照片。

  讀者只要閱讀本書,一個兼具古老文化與華麗建築的爛漫國度—摩洛哥就躍然呈現在眼前。

本書重點

  百萬規格、四大卡司、耗時兩年製作
  作者 林婉美×審核 黃建忠×攝影 王慶中×攝影 咖啡因

  摩洛哥像什麼?
  摩洛哥像一棵大樹,根部深植在非洲土壤裡,枝葉卻呼吸著歐洲吹來的微風,
  如此魔幻,如此浩瀚,如此華美,如此清亮,如此浪漫。

  摩洛哥的豐盛,怎麼說也說不完,而最精華的歷史古蹟與文化遺產,都將在書中娓娓道來。

  本書作者林婉美(知名資深旅遊部落客,筆名老夫子姊姊)前往摩洛哥探訪第一大城卡薩布蘭加、首都拉巴特及摩洛哥各地的文明遺跡,欣賞古老與現代化兼具的城市風貌,遊覽無數舉世聞名的世界遺產、伊斯蘭教文化景點,尋找歷史文物和古城的遺跡。

  在作者老夫子姊姊的帶領下,宛如進行一趟豐富的心靈充電與文化朝聖之旅,走遍摩洛哥在各個王朝統治下所遺留的歷史遺跡,引領讀者深入這塊神秘土地所乘載的歷史與人文……摩洛哥是個有多重面貌、神祕而爛漫的國度,是旅人感性與知性皆可盡興之地,值得向每一位喜愛旅遊的人大力推薦!

名人推薦

  林長寬 伊斯蘭專家
  葉言都 歷史學者
  吳德朗 印度文化專家
  嚴銀英 世界遺產專家
  曾大福 衛城、八旗、野人出版社發行人
  水瓶子 作家、青田七六文化長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婉美(老夫子姊姊)

  曾任天下雜誌、遠見雜誌、商業周刊經理、中國時報副總經理,以及中國時報旅行社總經理。現任星球國際旅行社總監、上海東立國際旅行社顧問。長期以筆名「老夫子姊姊」經營老夫子旅遊部落格(www.travelers.tw/blog/3),著有《一萬年,在路上(合著)》、《走入大絲路中東段:五國19個世界遺產紀行》、《走入大絲路波斯段:伊朗》。

審核者簡介

黃建忠

  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畢業,現任政大宗教研究所校友會長、世界遺產協會顧問、國際專業領隊,以及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上海交通大學EMBA海外研習營講師。鑽研古文明,進出中東已超過百次,著有《朝聖與進香:以基督宗教的耶路撒冷朝聖與台灣民間宗教大甲媽祖進香為例》及合著《一萬年,在路上》。

攝影者簡介

王慶中

  1968年 淡江大學商業系畢業
  2008年 台北攝影學會年度人像月賽積分第二名
  2009年 台北攝影學會年度專題月賽積分第四名
  2010年 免試獲台北攝影學會攝影碩學士榮銜

  攝影作品見於《走入大絲路中東段:五國19個世界遺產紀行》、《走入大絲路波斯段:伊朗》

咖啡因

  本名李松勇,台灣大學地質研究所畢業。熱愛藝術、音樂和旅行。2011年起全力投入當代影像與繪畫創作,2015年成立「咖啡因影與像研究室」,多次舉辦個人攝影展並參加聯展,曾獲法國PX3攝影獎、美國IPA國際攝影獎等。

目錄

作者序 探索摩洛哥 黃建忠
作者序 我的摩洛哥經驗 王慶中
推薦序 認識日落之國 葉言都
推薦序 魔幻摩洛哥 水瓶子
作者序 華美豐盛的國度 林婉美

•摩洛哥簡介
摩洛哥簡介|摩洛哥簡史

•卡薩布蘭加
新城區|老城|安法區與海濱|哈珊二世清真寺
伊斯蘭文化與貓
馬格里布與柏柏人

•拉巴特
穆哈德王朝首都|海盜共和國|殖民地首都
烏達亞城堡|塞拉老城|老城與新城|舍拉遺址
哈珊清真寺|穆罕默德五世陵寢
巴巴里海盜與白奴

•坦吉爾
摩洛哥危機|多彩多姿的神話傳奇
畫家與坦吉爾|老城區
伊本巴圖塔─中世紀最偉大的旅行家
里夫與西班牙殖民

•得土安

•契夫蕭安
摩洛哥與大麻

•梅克內斯
一代蘇丹|「摩洛哥的凡爾賽宮」|曼索門
帝王之墓|伊斯麥爾皇宮

•佛露比里斯
柏柏國王|豪宅與馬賽克藝術|穆萊伊德里斯聖城

•菲斯
第一個摩洛哥王朝|伊斯蘭黃金時代
活生生的中世紀城市|波伊那尼亞學院
卡拉維因大學清真寺|阿塔林學校|中世紀旅店
露天鞣革場|安達魯斯區|新菲斯
尤太人在摩洛哥

•馬拉喀什
蘇丹之怒|新城與周邊花園|瑪茂尼亞大飯店
庫圖比亞塔|傑馬艾夫納廣場|老城市場
Riad & Dar|穆拉維圓頂|本尤瑟夫學院
巴希亞宮|巴迪宮|三王之戰|薩阿迪皇陵

•高山•城寨•綠洲•沙漠—東南地區&西撒哈拉
提那陌清真寺|格勞維城堡|艾本哈度城寨
瓦查查|大河與坎兒井|城堡之路•玫瑰城
兩大峽谷|撒哈拉|西撒哈拉
國王與王妃

•西南大西洋岸
塔羅丹奈特|阿卡迪爾|索維拉
馬札甘葡萄牙城

推薦序
  
認識日落之國 葉言都
  
  世界上什麼國家同時濱臨大西洋與地中海?大多數人可能有兩個答案,第一是法國,第二是西班牙。然而,第三個同時濱臨大西洋與地中海的國家確實存在,只是我們不太知道而已,她是摩洛哥。
  
  讓我們搬來一個地球儀,找到非洲,面對著她,將視線轉到非洲大陸的西北角,摩洛哥就靜靜橫臥在那裡,北邊隔著窄窄的直布羅陀海峽與西歐最南端相望,在這以東是地中海,以西是大西洋。
  
  對於華人,尤其是台灣居民而言,摩洛哥是既遙遠又陌生的領域;可是這片土地關鍵性的地理位置,造就她多采多姿的歷史,身為今日世界地球村的一份子,我們實在無法忽視摩洛哥。
  
  請看:摩洛哥稱為「日落之國」,這代表她多數居民的祖先來自東方,他們當年向日落的方向前進,才來到這裡,腓尼基人如此,阿拉伯人也是如此。
  
  腓尼基移民在北非海岸建立迦太基國。迦太基最偉大的軍事家漢尼拔曾趕著一群大象攻打羅馬,就是從摩洛哥出發。迦太基被羅馬滅亡,此地屬於羅馬;西羅馬在日耳曼蠻族大遷徙中滅亡,摩洛哥遭到蠻族汪達爾人占領。汪達爾人遷徙途中只知破壞,留下西方語文中Vandalism這個字,意為「無意義的破壞」,直到抵達摩洛哥才安定下來。
  
  7世紀伊斯蘭帝國建立後向外擴張,阿拉伯人沿地中海南岸抵達此地,征服原住民柏柏人,帶來伊斯蘭宗教與阿拉伯文化,使摩洛哥成為阿拉伯世界的最西端,到今天仍然如此。
  
  阿拉伯人以摩洛哥為基地,向北攻下原屬基督教的伊比利半島。700多年後,基督教反撲成功,西班牙、葡萄牙將伊斯蘭勢力趕出西歐,反過來開始覬覦摩洛哥。
  
  近代,摩洛哥作為北非唯一獨立的國家,因此也遭列強爭奪,出現過不平等條約、領事裁判權等。後來她淪為法國的保護國,與直布羅陀隔海峽相望的要地坦吉爾還被國際共管,一如租界。
  
  二次大戰時,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加成為難民的天堂與情報工作的溫床,著名電影《北非諜影》描述的就是發生在這裡的故事。
  
  二戰後摩洛哥獨立,但仍然貧窮。1975年11月,為了西撒哈拉的歸屬與資源,摩洛哥國王哈珊二世發動「綠色大進軍」,引導35萬無武裝的摩洛哥人大搖大擺闖進當時仍屬西班牙的西撒哈拉,成功拿下這片土地,成為第三世界國家「收復失土」的典範。那時唯一在西撒哈拉親身目睹這件大事的台灣人是三毛,她也因此不得不遷居加那利群島。
  
  摩洛哥如此就佔領西撒哈拉,當然引起許多人反對,包括西撒哈拉原住民,摩洛哥為此不惜退出非洲團結組織,並以武力驅逐原住民。這個問題迄今已經拖延40年,是當今世界仍未解決的有名國際糾紛之一。
  
  當然,摩洛哥絕不只是如此嚴肅,她風景美麗,人民純樸,文化極具特色,食物、衣著、妝飾、音樂、舞蹈都有獨到可觀之處,正有待我們去探索。林婉美女士這本書既是為增進大家了解摩洛哥的需求而寫,我也願以此序言提供一些摩洛哥在時間之軸上的索引,作為踵事增華。
  
  當您踏上這個北非之角的土地,領會摩洛哥多采多姿的文化之餘,面對著自東向西,歷經地中海上空的落日冉冉沉入大西洋之際,願您的旅遊多一些歷史的感觸與省思。
  
  (作者曾任中國時報美洲版總編輯,現任東吳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推薦序
  
魔幻摩洛哥 水瓶子
  
  到摩洛哥旅行之後,才了解「魔幻」兩字的意義。摩洛哥的歷史文化和地理環境都非常豐富多樣,亞特拉斯山脈物產豐饒,從海灘衝浪到登山、滑雪都可盡興;撒哈拉沙漠與浪漫的星空,從城堡、古城、皇宮、夜市,到皮革、地毯、銅器、木工藝品,還有超大的伊斯蘭學院,摩洛哥這一粒沙就包含了一個大千世界。
  
  非洲的摩洛哥,經常會引起貧窮飢荒、不毛沙漠、蠻荒叢林或野生動物公園之類的聯想。其實北非應可跟同樣濱臨地中海的南歐相提並論,腓尼基人活躍在西元前十四、十五世紀,在整個地中海沿岸建立了許多商業大城,摩洛哥沿海就留著他們最遠的足跡。
  
  不僅如此,摩洛哥的每一座城市都分別記錄著一個個王朝的興衰;貌似大同小異的皇宮、清真寺,其實各屬於不同的年代,建築元素的細微演進盡在其中。我原以為清真寺都得有個大圓頂,不但氣勢宏偉,還有助於容納更多的祈禱者,到了摩洛哥一看,大大小小的清真寺都是四四方方的,而且目前全世界最高科技的清真寺就在卡薩布蘭加。
  
  摩洛哥,也一直沒有在歷史大事中缺席,在伊斯蘭教與基督宗教的戰爭中,柏柏人勇敢善戰的天性顯露無遺;從歐陸大航海時代一直到近代的法國殖民,以及兩次世界大戰,摩洛哥都扮演重要的角色,這一連串的歷史都可以在今天的摩洛哥看到深刻的印記。
  
  匆促而短暫的旅行,很難深入了解當地各層面的底蘊,但是一再重讀老夫子姊姊所寫的摩洛哥,無論在行前或回來以後,豐富的人文圖片、詳細的背景解說⋯⋯都能幫助我們更了解柏柏人,看到這個看似沒有表情的國家深藏的令人感動的文化資產。
  
  (作者現任青田七六文化長)

內容連載

卡薩布蘭加

飛機降落在穆罕穆德五世國際機場,這是大部分外國訪客進入摩洛哥的第一站,距離北面的卡薩布蘭加市區還有30多公里車程。濱臨大西洋的卡薩布蘭加是一座充滿活力的港都,當地人都親暱地稱她為卡薩(Casa)。初到卡薩布蘭加,恍若置身南歐的地中海城市;綿延的歐式建築、寬闊的街道、典雅的公共建築、噴泉廣場,以及悠然行駛的地面電車,都是卡薩常見的景觀。

卡薩布蘭加市區沿著東北–西南走向的海岸線延伸20公里,人口超過400萬,不但是摩洛哥第一大城,也是西北非第一大城。事實上,東北方80 公里外的首都拉巴特只是行政中樞,卡薩布蘭加才是摩洛哥的首善之都,外國企業、金融機構雲集,包辦全國一半的金融活動,主要的文化、經濟活動也都薈萃於此。大卡薩布蘭加區也是摩洛哥的工業中心,雇用了全國一半以上的勞動力,堪稱摩洛哥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佔地600公頃的卡薩布蘭加港是北非最大港,也是世界最大的人工港之一,出口摩洛哥最重要的礦產磷酸鹽製品、三分之一的工業產品,以及漁產品、木製品、皮革與紡織品、食品、飲料與菸草等,甚至包括穆斯林的違禁品葡萄酒和啤酒。

老城

聯合國廣場的北側是卡薩布蘭加最古老的社區─老城(Old Medina),西南側依然圍著16 世紀所建的城牆,不久前才完成整修。老城現存的建築多半屬於19 世紀晚期,狹窄的街道縱橫交錯,毫無章法可循,民居以平房或兩層樓房居多,城裡的幾座清真寺也十分樸實,樹立著樣式大同小異的宣禮塔。在傳統市場和小店裡可以買到價廉物美的各種日用品、雜貨,據說其中還隱藏著許多贓物市場。

老城北端小公園旁的瑞克咖啡屋(Rick's Café) 恐怕是本區知名度最高的觀光景點。原來這是一家美國人開設的《北非諜影(Casablanca)》電影主題酒吧,片中男主角的名字就叫瑞克。這部與卡薩布蘭加同名的好萊塢電影在1943 年初上映時,適逢二次大戰盟軍首度大規模反攻勝利,盟軍兵分三路登陸北非,而美軍恰好剛剛佔領卡薩布蘭加,頓時使這座城市在西方世界聲名大噪。

改編自舞台劇的《北非諜影》選中卡薩布蘭加的異國情調作為一段浪漫故事的背景,雖然全片都在好萊塢的攝影棚裡拍攝,但忠實呈現出卡薩布蘭加在二次大戰期間錯綜複雜的處境。法國被納粹德國擊敗之後,摩洛哥落入中立國西班牙與法國維琪傀儡政府的控制,當時卡薩布蘭加已是一個高度國際化的都市,近半數的居民都是歐洲人,於是成為各國間諜與外交官角力的秘密戰場。美國參戰後盟軍積極計畫反攻,決定佔領北非作為收復歐洲的根據地,並在展開軍事行動之前,暗中瓦解法國殖民地駐軍對盟軍的反抗。1942年11月美軍在法軍微弱的抵抗下一舉佔領摩洛哥,並在此建立歐洲戰區的主要空軍基地,納粹德國就此一蹶不振,再也無法在任何大型戰役中獲勝。

哈珊二世清真寺

摩洛哥前任國王哈珊二世1980年在他的51歲生日文告中,號召摩洛哥人民為卡薩布蘭加捐獻一座「值得永世驕傲」的宏偉清真寺,他描述,真主的寶座位於水面之上(可蘭經11:7),因此這座清真寺也將建在海面上,使信眾「在堅實的土地上頌讚造物主時,也能夠靜思真主的天空和海洋。」

13年後,這座非洲最大的清真寺果然如哈珊二世之願得到實現,成為卡薩布蘭加最璀璨的一顆明珠。哈珊二世清真寺是世界上唯一建在海面上的清真寺,三分之二的面積坐落在填海所造的地基上,210公尺高的宣禮塔相當於60層樓,打破了宣禮塔或任何宗教建築高度的世界紀錄。清真寺內可容納2.5萬人,加上戶外的廣場可供超過10.5萬名信徒聚集禮拜。

哈珊二世清真寺由法國建築師麥可邦索(Michel Pinseau) 設計,獨特的摩洛哥藝術風格與傳統伊斯蘭建築渾然一體,並以先進的科技建造完成。宣禮塔在夜晚朝向麥加射出30多公里遠的綠色雷射光束,不論直觀上或象徵上,哈珊二世清真寺都是伊斯蘭世界最西端的一座燈塔。

清真寺耗資逾7億美元,主要來自民眾、企業與沙烏地阿拉伯等外國的捐款,1987年開工後原定在哈珊二世60歲壽辰完工,結果遲了4年才在1993年完成啟用。清真寺通體以白色大理石建造,兩層屋頂鋪著綠色琉璃瓦,宣禮塔精彩的表面裝飾蔚為主要特色。

哈珊二世清真寺主體連同外圍廣場共佔地9 公頃,雖然號稱僅次於麥加的大清真寺(Masjid al-Haram; 40公頃/可容納400萬人),但事實上以面積或容納人數而論,只能排到全球第七大清真寺。不過哈珊二世清真寺可說是世界上科技最先進的宗教建築,除了填海造地、防波堤、超高宣禮塔、雷射光束和良好的防震設計以外,25扇通向戶外的電動門都以防銹蝕的鈦合金鑄成,中央祈禱大廳的地面設有電熱保溫裝置,巨大的屋頂如巨蛋球場一般可在3 分鐘內開啟,引入陽光與新鮮空氣。

如今這座只有20 年歷史的壯觀清真寺,已經成為摩洛哥在國際上最具代表性的形象,它具體展現出摩洛哥獨特的藝術傳統,以及摩洛哥人的雄心、活力與創造力。大西洋驚濤拍岸,摩洛哥雖然地處伊斯蘭世界的最邊陲,卻依然具有燈塔般的能見度。

伊斯蘭文化與貓

在摩洛哥或任何伊斯蘭國家旅行,最令人好奇的景象就是無所不在的貓。不論是熱鬧的觀光名勝、市場,或神聖的清真寺、聖徒陵墓,都可看到牠們悠閒的身影;至於「人類最忠實的朋友」狗,在伊斯蘭國家則難得一見。

穆斯林愛護貓緣於貓愛乾淨的天性,也受到先知穆罕默德愛貓的影響,傳說穆罕默德有一次寧可剪斷祈禱袍的袖子,也不忍叫醒在袍子上熟睡的貓;他的門徒阿布胡勒(Abu Hurairah; 603–681) 每天餵養清真寺附近的流浪貓,還收養了一隻受困的小貓,因此他流傳後世的名字的意思就是「小貓的照顧者」。此外據說一位蘇非派神學家從貓守候老鼠時聚精會神的姿態,悟得了冥思的要領;據學者推測,阿拉伯– 伊斯蘭文化對貓情有獨鍾,很可能與古埃及對貓的崇拜有關。相較於中國人認為黑貓會帶來厄運、歐洲人將貓與邪惡的巫術連結在一起,貓在伊斯蘭世界是純潔的象徵,穆罕默德禁止穆斯林虐待動物或殺貓,貓吃過的食物被視為合格的清真(halal),連貓喝過的水也允許用於祈禱前的淨禮。

狗在伊斯蘭世界的地位則有天壤之別,可蘭經以狗來譬喻冥頑的人,聖訓( 穆罕默德的言行教誨) 也說:「天使不會進入有狗或掛著畫像的房子。」狗更被聖訓視為不潔的動物,人的餐具如果被狗舔過,必須清洗7 次才能再使用,因此狗雖然允許用來執行看門、狩獵或牧羊等工作,但一般穆斯林家庭經常養貓作為寵物,狗就少得多了。

馬格里布與柏柏人

步下飛機踏上摩洛哥,導遊以阿拉伯語向大家問候:" " ( 歡迎來到馬格里布)。在摩洛哥待了幾天後,很難不注意到許多官方機構、銀行、電視台都以馬格里布命名—「馬格里布」到底是什麼?7 世紀阿拉伯帝國征服北非,帶領大軍的將軍來到大西洋岸邊,以為已經到了世界西端的盡頭,於是稱此處為"Al-Maghrib",意即「西方」或「太陽落下的地方」。沒想到這一句不經意的稱呼,13 個世紀後竟成了摩洛哥的正式國名"al-Mamlakah al-Magribiyah"( 西方王國),而「馬格里布」則成為摩洛哥常用的別名。

傳統上西方人根據文化與種族把伊朗、土耳其到阿拉伯半島、埃及這片範圍稱為「中東」,埃及以西至大西洋之間的北非沿海平原,以及亞特拉斯山脈地區就是「馬格里布(Maghrib 或Maghreb)」,包括今天的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與摩洛哥4國;有時同屬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圈的馬格里布也被劃入廣義的「中東」。1989 年「阿拉伯馬格里布聯盟」建立之後,聯盟成員茅利塔尼亞和西撒哈拉也被歸入馬格里布。

阿拉伯邊陲

馬格里布是阿拉伯帝國征服得最晚、統治也最短暫的領土,對「中土」阿拉伯半島而言,馬格里布是一片充滿異國情調的邊城異域,許多當地的語言和傳統習俗在強勢阿拉伯– 伊斯蘭文化的洗禮之下依舊流傳不輟;阿拉伯語傳入之後反而開始異化,吸收了大量的方言和歐洲外來語,變成新種的「馬格里布阿拉伯語」。當一個阿拉伯人從埃及出發向西旅行,走得愈遠遇到的方言愈多,耳中聽到的阿拉伯語也愈來愈陌生,所謂「橘逾淮為枳」,等到抵達摩洛哥之後,當地所講的「摩洛哥阿拉伯語」就很再難聽懂了。因此摩洛哥的官方文書、民間商業文件為了和外界準確溝通,只好和本國的阿拉伯口語分道揚鑣,採用標準阿拉伯文(Modern StandardArabic) 與法文( 非官方語言) 並行。

自古以來馬格里布人自稱「阿馬齊格(Amazigh)」,意思是「自由人」或「高尚的人」,柏柏(Berber) 這個名稱到4 世紀才出現,源自於希臘語"barbar",意指不懂拉丁文化的人,這也是歐語「野蠻人(barbarian)」的字源;另有學者認為Berber 可能來自阿拉伯語"Barbar" ─根據阿拉伯神話,Barbar 是柏柏人祖先的名字。不過無論如何,多數人依然相信「柏柏」一詞具有貶抑的意味。

柏柏人自古稱世居之地為塔馬斯嘎(Tamazgha),意思是「阿馬齊格人的土地」。柏柏人屬於歐亞混血人種,最早的祖先來自西亞,較晚又移入了古代地中海人,為膚色較深的白種人。最晚在1 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初期,柏柏人即已在馬格里布定居,阿爾及利亞南部發現的史前岩畫記錄下當時放牧、狩獵的景象。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柏柏人逐漸發展出不同的生活型態、文化與血統特徵,各部族最主要的共同點就是柏柏語。



站長特別推薦相關文章!!

[周年慶]一週賺進300萬!網路行銷大師教你賣什麼都秒殺-敗家有理

[更新]日本斑馬ZEBRA 減壓透明筆身自動原子筆 BA-51(單支入)-達人推薦

[勸敗]韓德爾/彌賽亞(2CD+1藍光音樂片)-國民系列

[限量]深夜食堂 4-賣到爆炸

[任選]料市如神:趨勢與市場行為剖析-網友推薦



熱門:
高校張柏芝 美魔女羅霖 足球寶貝涂靈 田豐辭世 大福彩 溫泉季


點進圖片有更多詳細的介紹!!
本站資訊僅供參考比較!
網站內容圖檔來源取材來自商家發表或轉載擷錄,
圖文為原權利人所有,
如有侵權問題請來信通報,將立即刪除,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0book1 的頭像
    bo0book1

    文學,人文,電子書,健康,休閒,親子,商業,學習,雜誌,文具,影音,DVD,辦公用品,比較,價格,哪裡買?哪裡賣?

    bo0book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